拖鞋厂老板的足球梦!年入过亿,为南通足球卖光上海房产
发布时间:2025-07-13 23:50 浏览量:2
2025 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(苏超)的火爆,让江苏各地的足球热情彻底点燃。赛场内外,“比赛第一,友谊第十四”“常州变一周”“太湖三傻” 等热梗刷屏,表情包和创意横幅更是随处可见。在这些热闹的话题中,“南哥” 的名号格外抢眼 —— 本以为是省会南京,没想到却是赛场表现凶悍的南通队。
如今,“南哥” 已成现象级 IP,帆布包、短袖衫、折叠扇等文创产品层出不穷,甚至连防滑拖鞋都打上了 “南哥” 标签。这款拖鞋来自南通的科蒂园品牌,而它正是南通队的赞助商。点开品牌账号,满屏都是足球相关内容,让人好奇:南通足球如何在一家拖鞋厂的支持下异军突起?这背后,离不开科蒂园拖鞋厂创始人李太镇十几年的坚守。
李太镇这个名字听起来带着几分异域感,其实他是土生土长的黑龙江朝鲜族。2004 年,他南下到上海新桥打拼,后来被南通海门的招商政策吸引,索性在此落脚,创办了科蒂园拖鞋厂。选择南通并非偶然,这座城市扎实的产业根基为拖鞋厂提供了天然养分:2024 年南通 GDP 突破 1.24 万亿元,在江苏稳居第四,而纺织业作为当地的传统强项,更是让科蒂园的起步顺理成章。
从拖鞋厂长到足球俱乐部掌门人,李太镇的转型源于纯粹的热爱。他曾在采访中提到两个关键原因:一是儿子热爱足球,他希望为中国孩子提供公平的训练机会,不必像送儿子出国训练那样承担高昂费用;二是一次观赛经历刺痛了他 —— 儿子所在球队与韩国同龄队比赛惨败,韩国观众嘲讽 “中国小孩不会踢球”,身为朝鲜族的他听得真切,暗下决心要培养能打败韩国队的球员。
这份决心早在 2002 年就埋下伏笔。当时李太镇在韩国务工,现场观看了世界杯中国队 0:4 不敌巴西队的比赛,赛场上的失利与韩国观众的嘲讽,让他对中国足球的发展多了一份执念。“科蒂园” 在朝鲜语中意为 “舒适的生活”,他将这个名字从拖鞋厂沿用到足球领域,寄托着对足球事业的美好期许。
2011 年,李太镇联合海门市政府创办科蒂园足球俱乐部。那时他的拖鞋厂年营业额刚过亿元,他却每年从利润中拿出大半投入俱乐部。起步阶段,俱乐部只有 7 名小球员,连完整首发阵容都凑不齐,但李太镇坚持免费教学,还远赴韩国、巴西聘请外教。
这份坚持很快有了回报。2014 年,俱乐部成立三周年时,U12 梯队拿下全国青少年男子足球锦标赛冠军,击败了鲁能、国安等青训传统强队。赛后,海门相关部门奖励的 5 万元现金,是俱乐部首次获得政府资金支持。
然而,足球青训的 “烧钱” 速度远超预期。前国脚孙继海的嗨球青训每年支出约 2300 万元,仅教练团队预算就接近 600 万元,再加上场地维护、球员食宿等费用,开销惊人。而李太镇最初全靠个人支撑,2015 年,扛了 4 年的他终于难以为继 —— 不仅投光了拖鞋厂的利润,还卖掉了上海的 4 套房维持俱乐部运转。
走投无路的李太镇开始寻求帮助:一方面找当地领导协调支持,另一方面带着孩子们参加浙江卫视《中国梦想秀》,希望借助媒体获得社会关注。幸运的是,两条路都走通了。节目播出后,黑龙江朝鲜族老乡、朗姿股份董事长申东日伸出援手,不仅资助举办 “朗姿科蒂园杯” 国际邀请赛,2017 年还将球队更名为江苏朗姿科蒂园足球俱乐部。
海门市政府也从这时起提供稳定支持:协调当地中专学校作为俱乐部办公地,球员宿舍和食堂仅需支付基础水电费,让预算能更多投入训练。政企携手之下,俱乐部逐渐走出困境。
2021 年是南通足球的里程碑。以俱乐部青训班底为主的江苏男足在全运会上获得第四名,追平江苏队历史最佳成绩;同年,球队拿到中乙资格,李太镇十年磨一剑,实现了进军职业足球的梦想。
2022 年,房地产市场低迷导致投资方中南建设力不从心,俱乐部再次面临资金链危机。关键时刻,海门市政府出手,从 2023 年起每年提供超 1000 万元支持,解决了基本生存问题。苏超的火爆更让俱乐部迎来爆发期:搁置的新基地两个月内即将完工,总经理助理一天能接到十几通商务赞助电话。
苏超带来的经济效应辐射整个南通。当地推出球迷福利:持票球迷可免 40 家 A 级景区门票,23 家旅游住宿享八折优惠。首个主场比赛日,崇川区酒店预订量月环比增长超 20%;“南哥” 主题文创走红,华裔扎染博物馆的 “南哥” 帆布包开售即售超 1000 单,科蒂园的 “南哥” 拖鞋线上线下热销,有网友留言:“本想支持企业,没想到质量超好,已经穿去看球了。”
在李太镇的规划中,海门要建成 “足球 + 教育” 展示区和赛事聚集区,以赛事经济拉动相关产业发展,更要成为青少年足球的摇篮。如今,这个梦想正逐步实现。从拖鞋厂到足球小镇,从 7 名球员到 “南哥” 传奇,李太镇用十几年的热爱与坚守,让足球成为海门的城市名片,也让南通在苏超的舞台上,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逆袭故事。